做父母最关心的问题是:我做什么可以让我的孩子变得更好?我们看各种育儿文章,只想得到一个答案,怎样当好父母才能让孩子将来成才。 可在尝试了很多方法之后,我们发现我们所做的收效甚微,孩子他有自己的想法,不是我们想他怎样他就会长成那样。 就在我们失望迷惑之时,有个新说法出现了:孩子差劲不能怪父母不是;孩子优秀也不是父母的功劳。 “父母皆祸害”这个言论我们已经很熟悉了,孩子有问题就是父母的问题,都是父母的错,原生家庭是一切的根源。孩子优秀呢,是父母运气好,因为是孩子自己有慧根,不是父母的功劳,是老天眷顾罢了。 这个说法听上去有些道理。那么,就是说,父母之于孩子是无用的? 其实不少人认可原始家庭的说法。但是仔细想想,原生家庭决定孩子的一切,是把原生家庭的影响放大到了一个极端,是有失偏颇的。要看到,现实中确实是有少数“坏”孩子,父母怎么好也改变不了他的。 至于孩子优秀是天生的,与父母后天做了什么没什么关系。也有这样的孩子,父母很糟糕,或者父母很佛系,孩子却成长得很好,或超越了原生家庭,或成就了自己的人生。 这么来看,两种情况都是有的,但不是“它们有”就等于“它们是全部”。若真是如此,我们当父母能做的太少了,未免太消极。 不是所有孩子的成长都在于他自己。很多孩子的成长与家庭的影响是成正相关的,家庭好他们成长得好,家庭不好他们成长得不好。 发展心理学里说:一个人的成长是其自身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。也就是基因和环境各起作用,各有影响。 发展心理学里的生态系统论中,把环境分为小环境、中环境、外环境、大环境,每个个体都与这些环境有联系,受它们影响。 这不难理解,我们每个个体的成长除了父母影响,还有老师、朋友、邻居、社会制度文化等等的影响,这个系统是复杂的,不能把成长的结果归为任何一个因素,而是各因素合力作用、加上个体自身应对的结果。 而且这个过程是动态的,一个时期,这个因素(例如父母)影响大一点,另一个时期,那个因素(例如朋友)影响大一点。比如婴幼儿阶段、儿童时期,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更大;青春期,同伴对孩子影响更大。 既然如此,我们父母该秉承什么样的原则养育孩子呢? 生态系统论中,父母属于小环境系统,离孩子最近,对孩子的影响很大,尤其是最初几年。即使在孩子青春期,我们对孩子来说仍然很重要。因此可以肯定的是,爱和接纳不可少。 至于爱和接纳能起多少效果,能带来什么样的结果,是很难断言的,也是不能强求的,要看到还有其他因素的影响,孩子的成长有很多不确定性。 即使不知道我们的影响有多少,不知道孩子是“天生坏”还是“天生有慧根”,我们仍然要尽父母的责任。 做父母也和其他事一样,有点“尽人事,听天命”的意思,把握我们能控制的,放手我们无法控制的,尽力而为,不强求结果。这就是做父母最大的原则了。 -END-
|